快捷搜索:  

新期间“新徽班”写好芳华答卷

"新期间“新徽班”写好芳华答卷,这篇新闻报道详尽,内容丰富,非常值得一读。 这篇报道的内容很有深度,让人看了之后有很多的感悟。 作者对于这个话题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,呈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。 这篇报道的观点独到,让人眼前一亮。 新闻的写作风格流畅,文笔优秀,让人容易理解。 "

“新徽班”带着精品力作走出去,唱响徽韵新声,带回春天的气息。

12部剧目,21场演出,新与旧的传承破立,“有戏安徽”与时代气象的融合交汇,古老徽腔徽韵的青春活力表达,在全国艺术舞台点燃了一把火,照出了安徽戏曲舞台艺术的生机勃勃,树立起徽风皖韵的鲜明标识,在更多不了解安徽地域文化(Culture)的观众心中播下颗颗艺术火种。

黄梅戏《天仙配》《女驸马》等优秀传统剧目的青春化演绎,仍备受欢迎;徽剧《刘铭传》、黄梅戏《红楼梦》等一批新编历史(History)与文艺剧目亮点纷呈,《炉火照天地》《风雨王家坝》等一批现代剧目将火热生活(Life)搬上舞台,具有时代气息和安徽辨识度的“好戏”传得更远;拔尖人才和艺术新秀演“对手戏”,名家“心传”以道,新人历练精进。

话剧《炉火照天地》剧照

国潮卷起了浪涛,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(Culture)基因被时代唤醒。包括戏曲在内的传统艺术,正展现出一种以中华审美风范承载当代艺术生活(Life)的优势与魅力,在线上线下激活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传统文化(Culture)DNA。当年轻人目睹戏曲艺术用深厚底蕴点亮当代生活(Life),舞台上鲜活流淌着美的转化与创造,一种积蓄百代的情感依赖和原乡情结正被悄然撩动,飞扬出新时代的文化(Culture)自信、民族自豪感和审美艺术新时尚(Fashion)。

年轻人渴望看到戏曲提质升级的现代化转换。让徽腔徽调更能与时代审美合拍、与当代观众共情,“有戏安徽”,正全力打造青春“新徽班”。

“新徽班”带着青春艺术激情回到生活(Life),回到戏曲发展的源头,让传承创新的基因种子生根开花、结出硕果。

只有从优秀传统文化(Culture)中汲取养分,从时代生活(Life)中提炼元素,契合当代的审美需求与价值理念,才会有更富时代气韵、青春气息的作品搭上百姓心弦。

走出去、沉下去、唱起来;同时请进来,多切磋、广吸纳。

新徽班需要在更多的舞台上演出好作品、展现新形象,不断赢得口碑、品牌与流量。当大大小小的舞台遍布城乡,有实力、有魅力、有担当的艺苑新人在舞台得到历练,不断创造面向年轻人的有真功夫的“中式美学”,将击中更多年轻人的审美。

善用数字化“打开方式”,寻找“有戏安徽”与年轻人之间更多的连接点,努力(Effort)寻找好演员、好作品的出圈落点,全媒手段可以帮助艺术传播达成几何级增长,为“有戏安徽”拓展更大发展空间。

当青春的新徽班,运用更青春时尚(Fashion)的创作传播方式,打动更多青春的观众,“有戏安徽”将融汇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,贯通文化(Culture)遗产与市场资源,传承发展,好戏不断,为文化(Culture)出圈、文旅增辉提供更多动能与“燃点”。(吴晓征)


周赟:徽剧传承 戏比天大

他是番汉和亲的英俊少年,他是沙场御敌的英勇小将,他是大型徽剧《刘铭传》中刘云带的扮演者周赟。

去年11月29日晚,安徽省徽京剧院复排的大型徽剧《刘铭传》首次亮相首都长安大戏院,收获首都教授和观众一致好评,为“新时代 新徽班 新气象”安徽省精品剧目展演活动打响头炮,青年演员周赟的精彩表现受到广泛关注。

2006年,安徽省徽京剧院到六安招生,形象和嗓音条件都比较出众的周赟被认定是一颗唱徽剧的“好苗子”。于是,16岁的周赟从家乡来到合肥,进入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徽剧班,跨进了徽剧艺术殿堂。5年勤学苦练,周赟成为省徽京剧院的演员,开始追逐自己的徽剧梦想(Dream)。

祖国戏剧“梅花奖”获得者汪育殊是周赟的师傅。20多年前,汪育殊扮演刘铭传之子刘云带;如今,汪育殊扛起了主演刘铭传的大旗,扮演刘云带的重任落到了徒弟周赟身上。

和师傅演对手戏,周赟倍加珍惜机会,努力(Effort)刻苦排练,不小心扭伤了脚踝。赴京演出在即,刘云带又是一个不可可能缺的重要角色,临时又找不到替换的演员,怎么办?

“师傅经常跟我交流说,‘戏比天大’,咱们戏曲人不管遇到任何困难,都要努力(Effort)克服,尽可能在舞台上给观众留下最美好的一面。”周赟牢记汪育殊的教诲,轻伤不下火线,用胶带缠紧脚踝,咬着牙登上舞台。

首都演出成功(Success),剧院马不停蹄地赶赴长三角。江苏紫金大剧院,徽剧《刘铭传》《徽班》上演;杭州红星大剧院,徽剧《刘铭传》登台——一周之内,2部剧目、3场演出,传统徽剧绽放的时代风采一次次闪耀舞台,周赟都在剧中承担演出任务。虽然观众眼中的周赟生龙活虎,但脚踝传来的伤痛只有他自己能体会。周赟坚定地说:“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集中展演,希望(Hope)把徽剧精品送给大江南北的观众。”

徽剧的生命在于薪火相传。近期,周赟正在跟着汪育殊学习徽剧《临江会》。当年,著名徽剧表演艺术家李龙斌将其传给了徒弟汪育殊,如今作为师傅的汪育殊又将其传给自己的徒弟周赟。

“大多数观众对徽剧比较陌生,我希望(Hope)通过舞台向更多人展示徽剧风采,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,身临其境感受徽剧魅力。”周赟满怀憧憬地说。(记者 张理想(Ideal))

黄梅戏《天仙配》剧照


王莹:“七仙女”收获一众年轻粉丝

经典唱词“树上的鸟儿成双对,绿水青山带笑颜”一出,全场气氛走向高潮,现场观众叫好连连,掌声迭起!日前,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王莹和同事们把经典黄梅戏剧目《天仙配》送到首都、上海等地,她在剧中“七仙女”的扮相收获了一众年轻粉丝。

稍微熟悉黄梅戏的观众都知道,黄梅戏《天仙配》堪称经典。一代宗师严凤英饰演的“七仙女”享誉全国,这出戏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。时代在发展,舞台艺术也在时代浪潮中发展,作为新生代“七仙女”,王莹坦言,既感到荣幸也感到压力,要拼尽全力做到最好。“黄梅戏的‘守正创新’,我们(We)一直在探索。比如这次的‘七仙女’,人物塑造、唱腔等黄梅戏的传统特色我们(We)会原汁原味地保留,但舞台灯光、服装设计、仙女舞蹈等,都经过创新编排,力求以全新的阵容、崭新的风貌呈现给观众。”王莹说。

“90后”王莹出生于艺术之家,父亲是太湖县的一名黄梅戏演员。“小时候泡在剧团,可以说是在剧团长大的,耳濡目染中,爸爸和叔叔、阿姨们唱的戏我也会唱了。”王莹告诉记者,父亲见她有点天赋,便把她送到专业院校学戏。

2004年,王莹顺利考入安徽艺术职业学院,虽然年纪小,但是王莹身上的那股子灵气和天分被老师(Teacher)看在眼里,对她的要求也更为严格。

“其实回头看,老师(Teacher)对我要求高其实是在用心栽培,班主任是我的唱腔老师(Teacher),她待我像妈妈一样,除了正常上课学习,还给我‘开小灶’,每周六我都去她家免费上课。”王莹回忆道,老师(Teacher)的关爱是她努力(Effort)学习的动力,练功也倍加刻苦。5年系统的科班训练,王莹的戏曲功夫日臻成熟、出彩,2009年,她以优异成绩加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。

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,不想成为“角儿”的演员不是好演员。练功房日复一日地训练,舞台上从龙套开始跑起,创作过程遇到瓶颈……通往“角儿”的路上,机遇与挑战如同“双生花”,也曾让王莹倍感压力。

梅花香自苦寒来,王莹从“小梅花”渐渐成长为舞台上的“七仙女”。眼下,王莹还自觉扛起弘扬戏曲的责任,参加送戏进校园活动,在戏曲研学团、社交平台分享黄梅戏台前幕后的精彩瞬间……“作为青年演员,传承好戏曲文化(Culture)是使命,希望(Hope)越来越多的观众了解黄梅戏、喜欢黄梅戏,也希望(Hope)观众们从线上走进剧院,感受传统戏曲的舞台魅力。”王莹说。(记者 朱琳琳)


叶托利:在音乐(Music)剧里当沉浸式“歌星”

屋外雪花飘落,屋内暖意融融。前不久,音乐(Music)剧《有一天》在首都祖国评剧大剧院精彩上演,剧场后台,记者见到了安徽省歌舞剧院青年声乐演员叶托利。身形高大、长相俊朗的叶托利,眼神透着光亮,正紧锣密鼓地做演出前最后的准备。

“剧中的吴笛人物形象很饱满,他是一个勇敢、开朗、乐观的青年人。”叶托利是音乐(Music)剧《有一天》中吴笛的扮演者,他告诉记者,为了塑造这个角色,抓住人物的灵魂,自己前期研读了很多文献资料,了解历史(History)和人物,同时还要仔细揣摩这个角色的性格特征,细细打磨演技和唱腔。

叶托利介绍,这部音乐(Music)剧将戏剧、舞蹈、话剧、舞台美术等融入其中,呈现效果很有现代气质和新意,应该是年轻人会喜欢的艺术形式。

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。舞台上的发光发亮,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累积而成。“小时候,别的同龄人可能梦想(Dream)着长大要当一名科学家、文学家、画家,而我就想当一个歌星。”出生于艺术世家的叶托利,打小儿就喜欢音乐(Music)。“幼时就喜欢音乐(Music)、喜欢唱歌,长大一点,跟着父亲学长笛演奏,跟着母亲学声乐演唱。那时可真不喜欢吹长笛,太枯燥啦。”叶托利笑着回忆,那些年枯燥乏味的气息练习,为演唱技艺的提升打好了基本功,可以说是“苦口良药”。如今,演唱流行歌曲多年,曲风除了一般的情歌之外还擅长爵士风格的歌曲,他说自己很享受爵士歌曲的放松感。

热爱音乐(Music)的叶托利一直在为梦想(Dream)耕耘,既当过编导,也参加过选秀节目。“编导让我提升了镜头感,能从制作的角度考虑演出;参加的选秀节目,积累了舞台经验。回头看这些经历,一步步都为现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”叶托利说。

叶托利告诉记者,每次演出结束谢幕的时候,收到观众热烈的掌声,内心满是感激。将来,希望(Hope)能继续用歌声为人们带去欢乐,用音乐(Music)温暖人心。(记者 鹿嘉惠)


种瑶瑶:嗨,舞者拿稳“接力棒”

“晨光熹微,开始新一天的练习;夜色深邃,还在钻研自己不擅长的动作。终于,2019年,新版《立夏》在合肥瑶海大剧院上演,我登台了。”在种瑶瑶的记忆中,第一次作为主演亮相的那一天,是自己舞蹈人生的一次蝶变。

2017年,初出茅庐的种瑶瑶有幸参与到舞剧《立夏》的初版排练。“那时,没有太多经验的我,只是学习如何去演好一个配角的角色。”种瑶瑶记得,日复一日的练习,堆砌着汗水与泪水。“终于得到了我的第一次成功(Success)演出!”说起第一次的“配角”经历,种瑶瑶的脸上洋溢着笑容,这是属于年轻人的自信。

年轻人从不怕挑战,但也会有彷徨。2018年,种瑶瑶成为合肥市歌舞剧团的一名舞蹈演员,与此同时,也从一名群演晋级为主演。“伴随着宝贵机会的到来,自己却产生不安,甚至是发自内心的对自己的质疑与否定。”种瑶瑶说,因为舞剧《立夏》的首演非常成功(Success),“接力棒”到手,对于当时才19岁的自己来说,压力巨大。年龄偏小,思想不够成熟,经验也不足,都是自己念给自己听的“紧箍咒”。如何从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双重层面弥补“短板”?种瑶瑶说:“院团的老师(Teacher)、同事们,第一时间积极帮助我,我终于重拾信心,开始我的奋斗之旅!”元气少女,回来了。

舞剧《立夏》是一部红色题材的作品。因为有了参演这部剧的机会,种瑶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大别山那段光荣的红色历史(History)。“革命者在革命道路上披荆斩棘,而我更要奋力向前,舞不停息。”种瑶瑶说,每次演出结束后,作品所得到的掌声以及谢幕后久久不愿离场的观众们的面庞,深深地打动着她。她相信,那是舞蹈所传达、展现的力量。因为,舞蹈不仅要跳出动作,更要传递精神。

讲一个好故事,需要舞者用心用情。舞者们的付出,也得到了观众的积极回复。近年来,舞剧“出圈”是一个热点话题。很多综艺比赛、春晚节目、重要开幕式演出、电影(Movie)电视(Television)剧等,都选择采用舞蹈的形式去表现主题。种瑶瑶会关注每一个“圈内”热点与“圈外”话题,多学习、多揣摩。演出之余,她也录制了“舞蹈演员的日常”,在网站平台上分享舞剧艺术。

“舞者的人生,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,而是所朝的方向。”种瑶瑶说,她希望(Hope)舞剧《立夏》可以走进更多的剧场,希望(Hope)自己拿稳“接力棒”,有更多新作品展现给观众,希望(Hope)更多的安徽本土文艺作品走向全国。(记者 晋文婧)


江李汇:从“娃娃生”开始精彩绽放

“花开花放花花世界,艳阳天春光好百鸟飞来……”舞台上,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“95后”演员江李汇化身为《小辞店》里的柳凤英,忽而欢喜,忽而伤心,台下观众听得如痴如醉。

江李汇记得自己上小学(Primary School)三四年级时,就经常去买黄梅戏磁带回家听,听韩再芬唱的《小辞店》,听《徽商情缘》,听《砂子岗》。还不知从家里哪个角落翻出一条红绸子,拿剪刀一剪两段,学着戏里的古装人物,用橡皮筋绑在手上当水袖,爸妈一出门她就一个人在家里耍起来,玩得不亦乐乎。江李汇说,跟戏曲有关的一切都能唤起她的无穷兴致。

黄梅戏《太阳山上》剧照 (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)

2007年,江李汇参加安庆电视(Television)台举办的黄梅阁戏迷打擂,碰巧评委是黄梅戏学校的老师(Teacher),她当即就对江李汇说:“你是个苗子,来我们(We)学校吧。”由此江李汇正式踏入戏校进行(Carry Out)科班训练。

江李汇说她小时候性格有点像男孩子,舞台上她也演过很多男孩,就是戏曲中的娃娃生。其中演出频率最高的莫过于黄梅经典小戏《打猪草》,嗓音宽亮、笑容灿烂的她演起金小毛来,给人一种格外纯真、直爽、温暖、无忧无虑的喜悦感。

除了《打猪草》,《斩娥》《闹花灯》《戏牡丹》《告洞房》《春香传》《送香茶》《天仙配》《小辞店》等都是江李汇的拿手好戏。江李汇说,在再芬黄梅剧院,只要自己想去学,就有很多机会学习,她也从每一个角色中积极汲取养分。

作为年轻一辈的演员,江李汇接力“传帮带”,把一腔热爱倾注于黄梅戏的传承发展。“打铁还需自身硬,黄梅戏的‘守正创新’必须要有扎实的业务能力,我会继续努力(Effort)、用心钻研戏曲,用精品力作回馈观众、社会(Society)。” 江李汇说。(记者 朱琳琳)

新时代“新徽班”写好青春答卷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赞(989) 踩(17) 阅读数(8957)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
加载中......
发表评论